close



(龍騰斷橋)



(聖貝內茲橋Pont St-Bénézet)

美麗的建築不會因為受損而遮掩了其風采,橋樑常常因毀斷而更增添著陰柔殘缺之魅力,遠近馳名,變成了著名觀光景點,法國亞維儂的『聖貝內茲斷橋』和台灣的『龍騰斷橋』即是如此。

 


聖貝內茲橋(Pont St-Bénézet)由亞維儂城牆跨越隆河,因法國歌謠Sur le Pont d'Avignon (在亞維儂橋上)而馳名,橋樑名稱來自名為『貝內茲』的年輕人受到『在隆河上蓋橋』的神諭,舉起巨石投向隆河而感動當地民眾,紛紛捐錢蓋橋。貝內茲橋全長900公尺,22扇拱門,前後約花了11年時間,在12世紀末完成,17世紀末由於隆河河水氾濫沖毀而受損。




今日的『聖貝內茲橋』只剩靠亞維儂城堡這端的橋頭,無法跨越至對岸,橋樑尖端處有座聖尼古拉禮拜堂祭祀著『貝內茲』,在橋頭處設置入口收費,每天由世界各處至此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,誰說『不全』是個缺陷呢?或許殘缺反而更令人追憶或幻想吧!



 

三義的『龍騰斷橋』古名為『魚藤坪橋』,橫跨在景山溪支流龍騰溪深谷上,由當時統治台灣的日本人所建,於1905年左右竣工,橋面離地約50公尺,是全台舊山線鐵路最高的橋樑,被譽為『台灣鐵路藝術極品』。龍騰橋的橋樑是由磚拱、鋼鈑樑和鋼桁樑分段構成,整座橋樑以糯米砌磚,是目前台灣尚存的幾座糯米橋之一,可惜在民國24421日的關刀山大地震中嚴重損毀,不堪修復。民國88921日再度遭受九二一大地震的無情摧殘,只剩今日殘存的數座橋墩遺蹟。民國24421日清晨,台灣中部大地震,三義地區受災慘重,巍峨的山線鐵路龍溪橋,完全震毀,震後,在原橋西側,另建新橋『龍騰鐵橋』取代。




(新鐵橋-1998年已停駛的山線鐵道)



(1998年停駛的山線鐵道)
 

而今的『龍騰斷橋』只遺下拱型紅色橋墩,孤單佇立在烈日風霜裡,供後人憑弔追憶。雖是外表不亮眼的斑駁斷垣殘壁,但深具古樸之美,由新鐵橋處眺望,依稀可見當年的氣勢萬千,傲人姿態,只可惜台灣人仍無法真心去珍惜古蹟之美,美麗的畫面卻被背後那一堆髒亂垃圾所破壞,實在令人扼惋!政府何時能給民眾一個更優美的環境,而非只是花錢印製漂亮的旅遊簡介呢?美的欣賞不在名畫鉅作,而在日常點滴,法國為何如此之美?美在生活周遭氣息中,而並非只是冰冷的建築物!台灣人的美學常常建立在商業之中,速成而不紮實,看看坊間有多少才藝補習班就可知!我倒以為多去接觸美麗事物,打開感官知覺,用心去聆聽感受,美自然而來!





(勝興車站旁的布袋蓮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ende168 的頭像
    jende168

    阿德看世界

    jende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