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面向廣州街的亭仔腳)
清代稱為福皮寮、福地寮街,日治時期稱為北皮寮街,光復之後稱剝皮寮。剝皮寮究竟是剝什麼皮呢?剝樹皮?剝獸皮?還是閩南語發音的北皮?
(剝皮寮老街)
導覽員 蘇 老師講得興致正濃,他認為「剝皮」是「北皮」的音轉,因為由日文發音上來說,「福皮寮」的日文念法為「ふくひりょう」,「福地寮」為「ふくちりょう」,而「北皮寮」為「ほくひりょう」。福(fuku)與北(hoku);皮(hi)與地(chi)的發音相近,因而推論「北皮寮」的名稱來自於「福皮寮」閩南語念法的音譯,而「剝皮寮」的名稱則來自於音近的「北皮寮」閩南語發音。
(艋舺原住民的意思為獨木舟)
剝皮寮老街(即今康定路173巷)為艋舺現存仍保有清代街型的道路之ㄧ,當時的剝皮寮老街向西約經頂新街(今西昌街)達龍山寺,向東至萬安街(今龍山國中附近)達古亭庄。
明治四十一年(1908)的市區改正劃設了廣州街、康定路、昆明街,使得剝皮寮老街被截斷並隱沒在廣州街的背後,老街北側留存較多清代傳統的店屋,臨康定路、廣州街、昆明街上的建築物則築起牌樓厝。
台北(大佳臘)風雲三百年,陳賴章墾號特展。
(近處為土炭市、遠處為長壽號)
土炭市位於老街西側,即今康定路與廣州街的交會處一帶,為昔日販售煤炭、木炭的店家聚集之處。
長壽號茶桌仔店,由於經營者為陳長壽,因此店名也以「長壽」為名。自民國五十幾年開始營業,在店主辭世之後,店面由他的妻子、媳婦陸續接手經營,民國88年剝皮寮拆遷之後,遷徙到南寧路繼續營業。
剝皮寮老街整修記事銘。
導覽人員正在導覽艋舺漫遊地圖。
1884年台北建城,城內中心子午軸心遙指北極星。
金時鐘表行。
康定市場
日祥旅社至民國88年剝皮寮拆遷前才結束營業,性質類似販仔間,為地區性的小旅社,客戶來源較為複雜,費用也較為低廉,一般都為中下階層民眾暫時居住。
這個少年是在照相嗎?為什麼照相機跟別人都不一樣,原來是擺POSE當模特兒!
秀英茶室是剝皮寮有名的茶桌仔店,主要以提供點心及茶飲為主。自日治時代至拆遷為止,共走過八十幾個年頭。
與牆壁共存的老榕樹。
傳統的澆菜的水桶灑水器及龜形蓑衣。
台北也有三寶---大菁、樟腦、茶。
台灣的舊式的茶包裝。
變革台北。
老式的三輪車。
新娘的花轎,不知道以前的新娘怎麼坐進去。
紅龜粿的模板。
彈琴的ㄛ基嗓,彈得那麼投入,我當然也奉獻一些嘍。
緊鄰剝皮寮老街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。
老松國小。
以前的拉基ㄛ(收音機)
以前沒有冰箱,剩菜就是放在櫃子裡。
編竹夾泥牆。
風趣幽默的導覽員蘇老師講古。
蘇老師說「地磚的排列都要成丁字型,因為添丁才會發財哦!」